职业故事的B面:成为创作者,也帮助更多人创作

职业故事的B面

2020年底开始写一本播客主题的书,工作接了一个不小的新业务也非常忙碌,博客停更好几个月。7月底做了个手术,8月修了一个月的病假,才有时间完成了书的初稿,稍微松了口气。

书里有一章节要写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回想起2020年年底,阳老师跟我约书稿的场景。他问我,我在策划一套丛书,其中有一部分是播客,现在讲播客的图书几乎空白,要不要来写这本书?

当时我的感觉是看到一束线光。因为当时我工作上的一大烦恼就是,我希望影响更多有才华的人来做播客(创作),但和图文,视频相比,播客属于小众内容消费,创作者人数更少。如果书籍市场上有关于播客的工具书,想必会带动做播客的创作者数量增加。

除了工作,我的人生理想也与此有关,我把写这本书当做为理想践行。今年也是我入职X公司的5周年。在这家音频公司的经历,同样也被我算作理想的践行。

写这本书,总结这些经验和想法的过程像是在做结业论文。画上这个句号,我可以对自己说,我不是空想家,我付诸实践了。

现在说起职业发展,更多是说简历,面试,工作报告,述职,职场环境交流的场景下,在业绩、数据、能力、组织、管理这些话语框架里,讲自己有什么样行业的经验,多少年的经验,做出什么重要的项目,做出什么样的业绩,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过多大规模的团队,有什么样的职场能力,是研究和策略、还是产品和运营,还是领导和管理?

这是职场的A面的叙事。这些信息要求极度精练,高效,把水分挤掉,底层逻辑是向资本,向组织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与之相应的也剥离了生存、名利之外的个人理想追求,读起来像嚼压缩饼干。

工作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当然是非常值得尊重的责任心;为了财富增长,地位提升,也无可厚非,是绝大部分人的心之所向。但除此之外,工作还有什么呢?毕竟我们人生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工作上面。

对我来说,工作也是人生故事的重要篇章,是一段“英雄的成长旅程”。缘起,启程,困难,冲突,困惑,迷失,挑战和勇气,最终我没有放弃,走到心灵自由的桃花源,南山南。这个故事不是项目、能力、管理、绩效这些话语可以描述的。它比A面给我更大的压力,这个叙事没完成,人生就不完整。

这是我职业故事的B面。

缘起

简单描述职业目标,可以总结为2句:

1)成为创作者;
2)帮助更多人表达、输出、创作

前者是改变自己,后者是改变别人。

为什么有这样的目标?在过往经历中寻找线索,这些想法大概从15年前就开始埋下种子。

15年前,在社会科学领域

  • 学习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参与社工实践
  • 认可的社工的实践对人成长性的意义
  • 同时背负了社工价值观包袱
  • 为了提升改变人的能力,读了心理学的硕士

10年前,开始尝试有趣的创作工作

  • 在电视台做编导,了解如何做节目,讲故事
  • 在设计公司做消费者分析&用研,了解创新设计的理念、好产品背后的策略

5年前,来到了现在的X公司,让更多人创作

  • 喜欢听音频内容
  • 在一间有猫咪的会议室面试
  • 第一个职位做用户研究,偏向研究创作者需求
  • 1年后转岗到产品运营的岗位,继续服务创作者
  • 4年后转岗到面向创作社区的新产品

3年前,在开智上课,学习认知角度的创作方法

  • 写作、编程、AI、信息分析
  • 被同侪激励,在社群认识很多创作者
  • 通过实践积累创作方法和经验

我自己想成为创作者(目标1),主要是几个原因:

  • 从小有模糊的作家梦
  • 认可喜欢追随的偶像中,大比例是创作者
  • 在电视台做节目被大领导认可,觉得自己也可以
  • 如果我希望更多人成为创作者,自己当然也必然是其中之一,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

帮助更多人创作这个想法(目标2),从形成到相信经历过更深度的思考和探索。甚至本科论文和研究生论文都是和这个目标直接相关。

助人难度

大学专业是社工,简单来说,它是用专业方法帮助别人。

我被这种助人的能力影响过。曾经看到大学同学博客里有一篇当时影响过我的老师,给我们写下的一封邮件

深埋心底的痛苦经验,看似已被时间冲淡,但它却不停地以隐秘的方式暗暗地影响我们后来的生命进程,并且使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害怕去回忆和面对后来生命中类似的情境,然而,唯有你真正从痛苦中诠释和发现出新的生命意义,它才能真正整合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当你真正接纳它为你生命中有正面意义的一部分时,你才能知道怎样的自己才是真正的、不同于任何人的自己.这就是所谓自我认同的过程.

社会工作的训练过程会不断地让你去梳理生命过程, 不断地迫使你去面对自己不愿意去面对的生命经验,不论它是已发生的还是将来可能发生的,这个过程是极具挑战的,甚至是非常痛苦的,然而它又是极其必要的. 因为一个人只有真正理解和接纳了自己的痛苦经验并寻找到新的生命意义后,他才可能重新出发,平静地去面对新的挑战.更因为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案主一般都有着许多痛苦的生命经验,许多经验可能会投射到与案主同行的社工身上,如果社工本身没能准备好自己,你很难不被另一个可能与你有类似痛苦的案主的情绪淹没,你可以做到同情,然而你一定无法做到同理,你就不可能引导你的案主真正去发现生命中新的意义.

社会工作的过程是一个用生命在经验生命的过程,这种经验过程可能使你的生命经验获得了极大的丰富,然而也可能因此使你遭受到伤害.所以说,社会工作归根到底它是对人性的理解,是对自我的深刻认识.社工最有力的武器是善用自我,当你对自我有越深刻的认识,你就越有可能为你的案主提供适切的服务.自我认识与成长,是一名社工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知道每一位用心去做自我认识的同学一定都可能不得不重新去感受那种刻骨铭心的痛,然而,我希望每一位经验这个过程的同学都能从对自己的生命轨迹感受到痛并快乐着,而不仅仅是痛苦和郁闷.我也随时愿意用我的生命来经验和分享你们生命中的痛与快乐.

最后祝所有的同学在期末后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

W老师

看到这样的信,回忆起当年的课,心情会像一块融化的黄油。她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和力量影响过我。

大学我修了双学位,课很多。但感情极其不顺,每天混混沌沌,烦恼困惑,从一个教室到另一个教室,从后门溜进去,坐最后几排,换地方发呆。

W老师第一次上我们班的课,是在接近200人的大教室。下课后我陪室友去问她问题,快结束的时候她笑眯眯转头问我:“yina,最近你怎么样?”

不知道她怎么这么快记住了总是坐在最后几排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问我那个问题的时候好像知道了我的苦恼,我听完想要开口,眼睛就开始红了。后来那天我们一起吃午饭,一边哭一边跟她说最近的委屈。而她其实已经从其他同学那里知道了我经历的这一切。

年轻时候的那些心结,很多都通过和良师启发性的沟通化解,引导我往成长的方向修炼。这也是我坚定在专业方向上,选社工的原因。(另一个方向是社会学,偏理论和调研。)

持久动机

社工专业的显性难点在于专业助人技巧;隐性的难点在于助人动机,助人者在实践过程中会不断接受考验,为什么我要去帮助别人,那些可能不认识,不认同,不喜欢的人?

这涉及到我们底层的价值观,这在早期学习过程中未曾认真想过,所以我看了很多哲学,宗教,思想体系的书,试图去找到答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大学自己写过一本故事集,是圣人的传记,圣人这么做的原因和理由是什么?(圣人的道路:一个社会工作学生的迷思,2008)

普通人,可以靠近圣人,但几乎不可能成为圣人。作为普通人,想要帮助别人的持久力量在哪里?

本科毕业论文,对比不同价值观,思想价值观研究,用了常见范式,集体价值和个体价值的东西文化对比。当时我得出的结论是说,首先要看到个人的价值,相信对方值得我们的帮助和付出。但是东方思想较少单独论述个体的价值。(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探究,2010)

实现途径

怎么能够促进个体价值表达和建构发生?

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做了不同表达场域对比的质性分析,发现在社交媒体空间(当时是微博)的表达,有助于建构个体化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在这样的空间,有意识、有结构地表达、输出、创作,可以拓展自我的颗粒度,广度,从而发展成更好的自己,让别人发现自己被帮助的价值。(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现状以及在新浪微博中的自我呈现取向,2012)

当前评估

以上想法源自学生时代。萌芽于互联网早期,完成于web2.0时期。现在看肯定会看到天真和理想的一面。

后来有了更多自媒体的平台,公众号,抖音短视频、B站UP主,包括音频领域的主播和播客,这些角色在过去十年,有过好几个风口,创造了很多神话。但是更多是马太效应,创作者成功的极其少,大多数人分布在无人问津的长尾。

现实角度看,投入创作的时间是希望获得回报的。创作很难赚钱,现在已经比过去容易很多,但依然是难的。

我完全不排除现实角度的考虑。甚至我也觉得只有坚持理想的人生才值得的想法很中二,甚至有点讨厌,涉嫌逃避成年人的责任,拿理想来掩盖。

现在是否我还有足够的信心,觉得自己的追求是对的?

依然是这样的。从校园进入职场,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从web到移动,从搜索驱动到算法驱动,我看到的现象依然在不断加强我的信念 —— 成为创作者,影响更多人成为创作者,这件事情是重要的。

促进个人发展

现实功利角度看,作品可以形成并增强个人影响力。

现实生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个人的影响力,所谓社会资本。作品是个人影响力的放大器。

有这样一个观点,听起来很残酷,但有道理:如果你不发声,就可以被当做不存在。个人的影响力是通过主动发声,表达争取来的。

刘润曾经以反复打磨的5分钟商学院获得巨大的声誉。他在聊声誉的时候,分享他的自我增强回路。

什么带来声誉?作品。有好的案例,好的文章,好的书籍,才能让正在读文章的优秀的你,认可我。
那么,什么带来作品?学识。纸上谈兵,终究是一堆空谈。所以,必须要参与真实商业,解决具体问题。这样,才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
可是,什么带来学识?声誉。只有好的声誉,你才能接触更多企业,更多优秀的人才允许你陪伴,让你获得大量真实体感。
“声誉-(+)>学识-(+)>作品-(+)>声誉”。
这是我给自己画的增强回路。

创作降低精神熵

创作对于现代人的精神健康是重要的。这个点我在《创作的理由和途径》说过,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创作之于心智,如同健身之于身体。我们被动接受到太多信息。创作活动,可以删除冗余信息,卸载坏程序,优化心智运行状态。创作让人进入心流,降低精神熵值。

我们面对的是信息的压迫、算法的暴力。它们疯狂占用我们的时间,精力,获得低质短效的快感,同时吸取生命养分,生活日渐干枯,失去蓬勃力量。我们在用自己的时间精力为这个大机器搬砖。

创作可能是对抗这种压迫的途径。创作是将注意力,精力浇灌自己的生活,滋养自己的灵魂。

提供确定性入口

创作为更多人,带来更多确定性的入口。

我对信息量的大小度量指标产生过一个很大的转变,从数据量转变到确定性。我们以为我们有爆炸信息量,但实际上因为各种不确定性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信息量其实是少的。

我们浸泡在信息噪音的泡沫里,用力寻找确定,最大信息增量的出口,呼吸到氧气。

创作的本质,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增加了确定性。好的作品,创作者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会让我们更理解这个世界,向往光明,对生活有希望。这种安心的感受,是这种确定性带来的。

从算法流量,到心智流量,人格流量也是一个趋势。心智和人格的塑造,绝非来自复制,而是来自创作。

面向未来的教育

我相信创作是未来教育的本质。

我们接受的教育源自工业时代,教育的隐喻是福特汽车首创的流水线加工流程,不断标准化,以提升效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标准件。

这个目标在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是悖论,看效率,看速度,我们永远比不过机器和算法。

以此模式为教育目标和教育路径,就像工业时代跟孩子们讲圣贤道理一样不合时宜。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激发自驱力,积极解决问题,创作,满足其他人的需求。

教育也是终身持续进行的过程,基于自发动力,通过作品创作践行。

实践上的困难

人人可创作,人人来创作,实际行动上,会有诸多困难。

  • 创作需要花费时间,确实很多人不一定能抽出这样的时间。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设计和生活习惯调整来改善,比如碎片时间素材想法搜集,比如减少低价值的娱乐消费时间。

  • 内容会被平台约束。可以​对内容以及平台做出选择和评估,对内容做好备份。

  • 隐私和网暴风险,在意别人对自己内容的评价。这个一方面可以通过控制创作曝光程度来规避。另一方面,网络一定会有不同的人,可以把内容当做过滤筛选机制,基于受众对你内容的喜好和反馈,找到跟你有共鸣,同频,可拓展弱关系的人。

  • 没有关注者。创作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吸引别人去消费,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大部分人没有自己传记的,也没有自己的故事。我们现在有那么多工具,技术,值得记录。从自己、家人、自己身边亲近的人来看,是不是有值得留下的故事?故事不及时记录就遗失了。我们会用考试分数来代表某方面的能力发展,你可以通过自己留给人生的创作作品,评估自己的幸福。

  • 素人创作者,质量比不上职业创作者。在内容消费市场不一定有价值。但是对于普通创作者,完成大于完美,烂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另外,创作是有通用的,不依赖天赋的方法的,通过实践,对比,打磨,可以创作还不错的内容。

正如刘未鹏那篇《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中说,写一个博客有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说得更明确一点:用博客的形式来记录下你有价值的思考,会带来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

A面和B面

职场只有A面,评价体系全由外部决定,个体就是一条小船,起风就会飘摇。对于一条没有方向船,所有的风都可以是逆风。

我比较容易因为工作上的目标、考评、人际关系感到压力。但是想想它就是我的理想践行,就觉得很多事情都可以接受,那些负面体验是我英雄旅程的关卡。

我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可能会轻视一些A面现实问题。

在内容平台运营,好的内容,往往是成熟的创作者带来的。和成功创作者建立合作关系,往往也被运营当做资源和人脉的一种表现。长尾很多内容缺乏消费价值,或者价值不高。同质,低质,缺乏魅力,甚至有阴暗恶臭面。一堆沙子和污泥,才有几颗大小层次不齐的珍珠。

但受到B面叙事的推动,但我更喜欢关注没有太大影响力的普通创作者,先影响更多人去成为创作者。在平台做教化布道,为长远土壤考虑?还是重选拔,只找好的才用?直接选后者,可能短期会更有效拉动绩效。但我天真且颇有野心地倾向了前者。

我不排斥A面对我的要求,A面职场中,也不乏给力伙伴和团队助推。只是我尽量追求B面叙事的完整度,并且相信从长远看,B面是促进A面的。

A面B面双面故事里,看见自己,互相照见,借假修真。

changelog

2021-10-07 调整
2021-10-01 增加叙事性,补充当前评估内容
2021-09-08 补充为什么我自己成为创作者,后现代创作重要性
2021-09-06 拆分AB面,分成两篇
2021-09-05 补资料,从个人职业发展报告里摘录职业发展的A面,职业发展的框架,和职业测评结果
2021-09-04 初稿,B面的框架

附录

创作者生态:我的生态情怀:写在入职XM三周年

博客:Githubpage+HEXO:折腾了2年的建站历程

播客:月球沙发客